(第1/1页)
顶点小说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顶点小说网zhbhschool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隐约之中,张依然听到了一阵唏嘘声,右眼余光撇了一下中间那排的晓梅跟晓萌,她俩的脸上,还是一点表情也没有,是不敢有。
“你是说,我对你们不公平?能具体说一下吗?”
就算戴着眼镜,张依然感觉到那股寒光已经射向了自己,不过很快班主任又面向所有同学,“大家也都听一下,看看张依然同学说的对不对,说的好,老师改正,我们集体改正!”
玻璃镜片后面藏着一双摸不透的眼睛,也许所有同学都会纳闷:老师真的会改吗?
张依然不怕的,她有重生的光环,索性就痛快说了,“咱们班的高群同学学习好,就是不爱说话,她不爱参加活动要理解,您应该多跟她谈心,多鼓励她,而不是当着我们所有人的面,说她是榆木疙瘩,死脑筋,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样难听的话。她是内向型的女孩,您说的这么过分,考虑过她的感受吗?”
看着班主任点头,张依然又继续说,“还有,晓梅同学是英语课代表,她去办公室跑的勤,但不代表就能代替其他课代表的任务。哪门科目发试卷,自然会有自己的课代表去拿,您不用安排她捎带。还有,她只是比晓萌同学学习好一点,但不能经常拿她俩做比较,晓萌同学那么实在,她俩又是同村同路上学放学,您每天把一个夸上天,把一个贬下地,好吗?班里的黑板报任务每次都交给晓梅主办,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您亲戚呢。”
的确,晓萌有点憨,相比较晓梅就有点精神了。
然而张依然这番话,更多内容则是指名了班主任偏心晓梅比较多一点。
“我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您亲戚,反正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出新的黑板报,你也从来没有在班里公开过,都是私下把她叫到办公室里嘱咐她办的。我想啊,六班的氛围那么安静,大概就是您说的榆木疙瘩那样子。”
没有人大笑,也没有人窃窃私语,只有班主任在讲台上一阵一阵的尬笑。
班主任除了尬笑还有点头,“出黑板报的时候,不是有好多同学参与吗,写写画画的,也有好几个人呀。”
“他们几个都是点名的,什么内容,什么成绩,我们可是不知道的。黑板报的位置在哪里,估计还有很多同学不知道呢!”
“班里那么多同学,总要找几个学习好的,或者写字好的,还有画画好的去做,有的同学干不了。你瞧后面那几排,每天除了打闹,就是惹祸,不好好学习,还能做黑板报吗?”
郭老师这会让张依然感觉到了可笑,“老师,您怎么处理的,是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批评一顿,还是在课堂上公然点名教育他们?”
没等班主任解释,张依然继续说着:“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有。嗯……只是一直没起什么作用,该闹的还是在闹,我看呀,不爱学习这事,压根不是打打骂骂就能改变的。”
这会,后排传来一阵阵嘀咕,隐约中还听到有同学说“厉害呀,本事”这样的字眼。
班主任又转头面向所有人,“好了,大家觉得张同学说的对不对?支持的举手!”
台下一片安静,刚才的唏嘘跟嘀咕,一点也听不到了,就如那样的形容: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到。
班主任又鼓励大家:“再问一遍,觉得她说的对的话,举手就可以!”
台下依旧鸦雀无声。
当班主任在思考接下来还怎么缓解这静的可怕的气氛的时候,王晓梅举手了,眼睛看着班主任,一副迫切发言的模样。
“我觉得张依然同学说的很好,咱们班的气氛确实有点差,大家总喜欢各管各的事,不太团结。还有我解释一下,我的确每天要去几趟英语办公室,除了交作业,就是发作业,回来的时候都是路过数学跟生物办公室,有时候老师看到我,就让我把下节课需要的东西捎带过来了,完全没有要抢别的课代表任务。至于黑板报的事,可能班主任是怕耽误大家学习时间,正好我以前也经常做这个,比较有经验,就让我快速处理了,没有顾忌大家的感受,对不起。”
晓梅说的很诚恳,刚说完“对不起”便低着头反思自己了。
班主任趁势表扬她:“很好,晓梅同学说的很好,也给大家解释了很多。不过张依然同学的建议也挺好,以后有任何活动,我都会提前在班会上公布,想参加的不要害羞,输赢不重要,重在参与!”
王晓梅泯着嘴,很认真的听完班主任的夸奖,然后投去支持赞同的眼光。
“那,张依然同学,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?”
看到张依然摇头,班主任看着其他同学,寻摸着另一个“积极分子。”
可惜,班里又开始沉默了。
“那好吧,下课。”
最后这句,班主任说的很小声,生气中带着自我安慰,还有点烦躁。
操场上,大家闲散开来,三三两两的坐在一起。
这会,一声轰隆,一架飞机从他们头顶飞过,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迹。
晓萌高兴的指着天上刚飞过的飞机,对晓梅说:“是不是你爸爸回家了?”
王晓梅的脸上,很快流露出一点淡淡的微笑,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自豪。
马晓萌一副兴奋模样,“哇,你今天放学了就可以见到你爸爸了。”
晓梅还没解释,张依然又走了过来,看着天上那道快要消失的痕迹,只手遮眼,好奇的问道:“你爸爸在哪个国家打工?”
“打工”一词,听起来总感觉有那么一点不好。
王晓梅的脸已经有点羞红。
马晓萌开口了:“什么打工啊?人家在外国呢。”
张依然:“是啊,出国打工啊。挣得钱多,就是不能回来,很苦很累的。”
那个时候的孩子,听到出国就感觉很高大上的样子,其实那只是刚兴起的“出国热”而已。